1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阿波洛尼烏斯創作出了一篇關于圓錐曲線的超長論文。
長達八卷,論證嚴謹。
但并無人喝彩。
沒有人欣賞其中美妙,更沒有人懂得其中玄機。
甚至都沒人看。
因為大家覺得沒用。
確實,這東西并不能給予農作物生產任何幫助,也不能幫助希臘各城邦的國王攻城略地。
不能用于當下,有什么意義?
甚至,連學術界也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
在阿波羅尼的“圓錐曲線論”問世后的一千三百年里,整個數學界對圓錐曲線的研究一直沒有什么新進展,在其他學科也沒有被得到應用。
承認它很美,承認很炫,但并不承認它在“實用”方面的價值。
直到16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圓錐曲線應用于行星軌道理論,也給出了航天器軌道運動規律的運動學描述。
這成為了現代航天動力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以此為基,人類從此開始探索外太空。
千年前的屠龍術,卻成為了千年后的實用技。
人類科技的發展就像曲線一樣。
世界滾滾向前,科技持續發展。
其實站在當下,都是兩眼一抹黑的。A理論被發現,原本是為了B裝備,但最后卻陰差陽錯地做出了C器械。這才是世界的真實狀態。
現實世界并不是像游戲《文明》的玩家那樣,可以提前知道科技樹是怎么長出來的。在真實世界里,連第一個發現電磁的奧斯特都預測不到無線電技術馬上會在70年后就被發明出來。
什么叫【有用】?
什么叫【無用】?
其實是很難判斷的。
在結果之前,花是被視為無用。
在開花之前,芽被視為無用。
在發芽之前,根被視為無用。
【有用】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很短視的詞。
用在哪里?用在何處?把利用率達到最高了嗎?
以人類的壽命和認知其實沒有辦法做到對未來有完美的規劃,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還是整個人類共同體。
在航海術被用來地理大發現之前,大家只會覺得航海只是對于近海貿易和海盜有用。
在短視頻成為很多人每日必刷之前,大家也并不會覺得視頻技術會改變很多商業模式的鏈路。
2
在前不久,火山引擎舉辦了活動主題為“乘云·瞰世界”視頻云科技原力峰會,還聯合阿里云、騰訊云共同發布了一項“超低延遲”直播技術標準。
很多人意外,阿里騰訊字節打上天了都,尤其是云服務這種需要搶客戶的業務,怎么還會走到一起合作?
我倒是不意外這個。
畢竟得先有盤子,才是做菜。
但讓我意外的是,火山引擎的RTC(實時音視頻)宣布支持單房間超千人上麥互動,這還是業內首家。
要知道,現有的主播連麥、視頻會議、游戲語音等實時互動的場景,一般也就支持幾個人、幾十個人同時連麥。
不對,等一下。
1000個主播同時連麥?是要開撕逼大會嗎?聲學污染?
三四個人同時連麥我都覺得有點聒噪,1000個主播不直接打起來了嗎?
有這個必要嗎?有這個需求嗎?
直播電商需要觀眾,需要實時的互動,但并不會需要這么多主播。每人說一分鐘,就需要16個小時,哪怕說成語接龍,也得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輪到所有人。
物理上,不允許這東西。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現代屠龍術?
為了炫技而炫技,為了顯擺而顯擺,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實現“高并發”而不斷拉高人數上限。
企業服務不是要以客戶需求為核心奧義嗎?
客戶也不需要這個啊,對吧。
秀場直播,游戲直播,企業宣講會直播,哪個場景需要1000個主播同時連麥呢?
哪怕是這兩年非常火爆的語音沙龍,很多人在里面瞎幾把聊,一聊聊幾個小時。
之前由于架構限制,控制房間內“主播”的數量,一般是20~50個。
火山引擎RTC技術(實時音視頻)通過訂閱邏輯的改造升級,讓產品邏輯更加靈活,單房間最高支持超過千人上麥。
但真的要上千人連麥,你還是不可能聽完其他999個人都發言,對吧。
還是不需要。
我想了半天,并沒有想到在當下這個節點,有哪家公司會急迫需要這樣的技術產品,需要把1000個主播同時放到線上,還達到好的互動體驗。
很難不讓人瞎想,這是不是為了銷售話術而攢的?
畢竟嘛,to B業務就是在各種數據指標上卷起來。
這樣,才能在產品競標中勝出。
這莫非就是技術領域的孔乙己?
茴香豆的茴字也需要寫四種?
3
目前不需要,就代表不需要嗎?
并不是。
技術從來都是要領先于應用。
現在的無用,只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場景。
現在用不上,并不代表將來用不上。
我想象力有限,我先瞎舉個例子。
比如為啥很多人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為啥喜歡在網上看電影的時候打開彈幕,其實就是想和其他人一起同頻共振。
這個笑點大家一起23333,這個淚點大家一起嗚嗚嗚。
這部分人并不是真的要看電影,就是想社交,想尋找同類,電影只是用來破冰的工具。
那大家未來在線上看電影,可能會在一個線上房間里一起看,會有不同的人同時進來。也會有人選擇連麥交流,但電影還得繼續看,你怎么處理播放的電影聲音和交互聲音不干擾,對吧。
一下子需要同時處理很多實時信息,哪怕沒有千人,那也是一種對高并發的極高要求。
千人連麥就是通過技術實現了這樣場景下大容量支持的一種體現方式而已。
沒有技術投入的話,可能就會出現有的人說話別人聽不見。
沒有技術投入的話,實時交互就是個笑話。
還有就是VR社交是未來數字世界里的一個可能的趨勢,在這種場景并不只是單純地連麥溝通,是要同時搞很多事兒。
比如牛老師就曾經跟我說他想在VR里面開個大型party,請一千個富老頭來參加,遇到他生命力的the one,遇到他此生命中注定的那個千分之一。
但這只是一種可能的發展路徑。
未來真正的趨勢,是沒法預判的。
2008年的時候,即使最頂級的諾基亞手機工程師也無法預判到十年后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打電話,而是看短視頻。
所以人類才會在過去相信巫術,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因為在科技發展路上充斥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偶然。
這是人的局限性。
沒有辦法預判,沒有辦法預知,人類唯一能做的其實就是對現有的知識不斷深挖,對現有的技術不斷改良,不斷做到極致。
4
做技術,是要滿足現在的需求,是需要關注應用場景。
畢竟商業組織的核心使命是活下去,是要賺錢。
你需要一個大致的、模糊的、覺得差不多的方向,需要往這個方向使勁兒。
因為方向看起來是對的,至少是一個很好的增長故事。
哪怕離真正的產品落地還遠著呢,至少還能騙來投資人的關注。
但也不能過度關注應用場景。尤其是那些已經成為行業技術領袖的企業,已經暫時擺脫經濟困境的技術企業,已經不需要考慮活下去的技術企業,它們需要考慮的要更長遠一些。
要多關注那些暫時沒有那么“有用”的技術。
太關注場景和實時應用,就會變成銷售驅動、商務驅動。
就像諾基亞的故事一樣,作為曾經手機的頂級品牌,它自己知道用戶需要更為智能的手機嗎?
不清楚,也許知道。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用戶自己并不知道。
諾基亞選擇了關注實時場景,關注當下需求,聚焦當前的市場。
未來是什么,無所謂。
賺當下的錢就夠了。
結果顯而易見,市場拱手送人。
“目光短淺”和“短視”是人類的常態,所以才應該直接無“視”,埋頭研發,把技術搞到最好。
哪怕是現階段無用,但總有一天會被后來人用到。
即使一個理論、一個科研成果、一種技術被證明是一個錯誤的路線,那也是“有用”的,因為可以為后來人節省時間。
把一個技術做到極致,甭管它超前不超前,管它有用還是沒用。
這不是卷,而是磨刀,是練屠龍術。
萬一龍真的來了呢?
阿波洛尼烏斯寫出《圓錐曲線論》的時候并不是為了人類日后探索太空,只是為了探索本身,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超千人實時音視頻技術肯定遠遠不及圓錐曲線偉大,但也是拓展VR交互性必然要邁過的一個門檻。
我們需要這個世界容許更多無用的人、無用的發明、無用的技術存在,因為在更長的時間長河里,我們這些看起來為營生茍活的人才是那個相對無用的。
探索有什么意義?
探索知識的邊界有什么用?
將現有技術窮盡到無可探索的地步有什么用?
探索本身,就是意義。
關鍵詞: 大公司里有多少沒用的技術 火山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