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0和1”|瞰見

發布時間:2022-02-28 16:55:26  |  來源:騰訊網  

“在智能汽車領域我們才完成從0到1,還有很多事沒做。”

2021年財報后的電話會上,李想以這樣一種方式回應了“理想如何擴展智能汽車生態圈”的提問。而在不久前,蔚來剛傳出“進軍手機行業”的消息。

由于有很多相似之處,理想和蔚來經常被拿來比較。他們的創始人都來自互聯網行業,都是2014年以后開始造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稱為“造車新勢力”。

然而,在經歷了最初從0到1的過程、具備了基本的生存和造血能力后,這兩家企業越來越展現出不同的特質,并向著不同的方向奔跑和生長。

“可做的東西太多了”

如果說李斌是充滿想象力的創業者,那么李想更像是位克制的產品經理。在規模的刺激和誘惑下,他總能冷靜分析,并制定出清晰的行動路線。

當蔚來和小鵬已經登陸歐洲市場多時后,李想依然在電話會中強調“海外布局一直有專門的團隊在計劃,但在短期的將來,我們的重心仍在國內市場。”

李想有他自己的考量。在他看來,2021年-2025年,也就是從1-10的階段,理想汽車無論是在產品層面還是細分市場層面,都還有很多事要做。

“無論是從產品搭建應用、到技術、到系統層,都值得未來5-10年繼續去做,理想會堅持在智能汽車領域,把產品、應用、系統打得很透徹。”

“我覺得可做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才剛剛開始。”

在用戶定位和市場選擇上,李想也表現出某種克制和邊界感。他從沒有打算推出一款適合所有用戶的產品,更沒有進軍全部細分市場,無論是從0-1還是從1-10,他只專注“家庭用戶”。

2021年初,理想發布“2025戰略”。李想再次明確,理想的品牌定位是“豪華智能電動車”,品牌使命是“創造移動的家,創造幸福的家”。

不同的是,在“2025戰略”中,他將“家庭用戶”擴大到“任何想要擁有自己家的用戶”,相應地產品的價格區間也擴大至“15-50萬”。

圍繞這個擴大后但依然精準的用戶群體,理想計劃提供更豐富的智能電動車產品。包含第二代增程電動X平臺、高壓純電Whale平臺和Shark平臺的多款產品。

電話會中,理想CEO沈亞楠透露,2022年Q2推出新一代增程式平臺車型X01,2023年再推出兩款;2023年發布高壓純電平臺車型。

“補足短板”

李想的克制和邊界感,對外顯性的體現是面向家庭產品的能力,對內隱形的體現是則是運營效率。

“無論是我們這個級別的銷量,還是企業銷售及管理成本占比,都能看到我們的優勢。”李想對公司的運營效率感到滿意。

事實的確如他所言。無論是制造效率還是運營效率,理想均要好于競爭對手。2021年前三季度,理想的毛利率是20.6%。而蔚來和小鵬分別是19.5%和12.5%。

2021年前三季度,理想累計交付55,270輛,營業支出44.76億元,這就是說每銷售、服務一位用戶的成本是8.1萬元。而蔚來和小鵬分別是10.82萬元和9.42萬元,比理想高16.3%和33.6%。

高效率使理想實現了盈利,并改善了現金流的情況。2021年Q4,總收入106.2億元,凈利潤2.955億元,同比增長174.9%。經營現金流量38.4億元,同比增長110.7%。

盡管在提升效率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這卻不能當作全部的競爭力和護城河,李想逐漸意識到公司的兩個短板——技術和產能,并從2021年起開始著手解決。

2021年4月,理想上海研發中心正式啟用。彼時,李想在個人微博中承諾,理想汽車所有車型的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完全標配。

“我們自研的自動駕駛系統,標配508Tops算力和激光雷達,明年(2022年)完全可以和華為、特斯拉正面較量。”

12月,理想向所有用戶推送了OTA 3.0車機軟件。此次升級的兩個主要功能點為2021款理想ONE的導航輔助駕駛(NOA)及視覺融合自動緊急制動(AEB)。

2021年全年,理想研發費用為32.86億元,占研營收的12.2%。官方表示,研發端會長期保持10%以上的投入。

理想也在積極擴充產能。2021年開始擴充常州工廠產能,完成后總產能提升至20萬輛。2021年10月,北京工廠開工建設,預計2023年建成投產。

“北京和常州兩所工廠累計規劃年產能50萬臺,雙班生產下可以達到75萬臺。”沈亞楠表示。

此外,2021年12月,理想與重慶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兩江新區建設第三工廠。

“抓大不放小”

蔚來、小鵬、理想三家中,蔚來擅長用戶服務,小鵬擅長自動駕駛,而理想具有面對家庭用戶群體的產品能力。

“從0-1的階段,對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發揮自己的特長,每一個管理者必須深入到業務的每一個細節中去,抓大不放小。”

李想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作為董事長兼CEO,他既考慮宏觀的戰略問題,也分擔了一部分產品經理的工作。

在電話會中,李想再次一展產品經理本色,與分析師聊起了自己對于產品的理解。

在他看來,一個成功的產品首先要理解用戶的需求,包含主要用戶群正面需求、背后需求,以及其不知道的隱性需求。其次要看用戶愿意購買的價格。

“兩者結合可以畫一個圈,企業需要把自己做的產品與這個圈做到最大重合。產品包含五個能力,產品力、安全性、質量、定價和供應能力。”

“五個綜合指標再匹配用戶定位、需求等,兩者匹配度越高,銷量就越好。”李想表示。

理想的技術路線是清晰的。在“2025戰略”中,李想表示,未來十年會選擇兩條路并行:1、以城市純電、長途發電為用戶價值的增程電動平臺;2、十分鐘補充300-500公里續航的400千瓦超快充的高壓純電平臺。

電話會中,李想透露了高壓純電Whale和Shark平臺的更多細節。他表示,高壓純電平臺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4C電池,由理想與供應商聯合開發;二是850V電壓平臺,以自主研發為主;三是自研400kW充電樁以及自營的充電站。

過去三年時間,李想每天都會問自己5個問題,并耐心去尋找答案。這些問題分別是:

理想汽車從0-1做了一款產品,從1-10如何管理十款產品,如何確保每款產品的產品價值是持續領先的?

產品和研發管理體系肯定要做巨大的升級,而且最好提前準備。在技術研發上,能不能把應用、技術、系統垂直打透,能不能拿到進入決賽圈的門票?

在商業模式上,能不能支撐萬億收入規模,且經營效率和用戶體驗還持續提升?

在供應鏈和制造產能上,能不能跟上銷量的爆發式增長,能不能讓每畝地產生更多的JPH?在組織上,能不能規模做大但是公司不復雜,人才不油膩,不內卷,能不能持續讓人才效益健康提升?

在財務上,能不能持續保持健康的現金流和造血能力,不再單純依賴融資推動研發投入和規模增長?

今年1月,他似乎找到了答案,并寫下了那篇《節奏把握對于創業的重要性》。他認為,從1-10的成長期,企業最重要的是堅持和放大0-1的特長,并補上競爭和快速增長會出現的致命短板。對于參與者個人而言,仍然是持續增強自己專業的特長,但是必須補上自己的職業素養,即理解別人并給出解決方的心智模式。

“牢記兩點:一,持續擴大企業和自己的長板;二,補足短板,這是必要性,而不是選擇題。”

關鍵詞: 智能汽車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