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女皇”孫亞芳:任正非背后的狠角色,多次挽救華為于危難

發布時間:2022-02-28 11:35:06  |  來源:騰訊網  

孫亞芳

在華為,能夠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的女性,非孫亞芳莫屬。

盡管她并不是華為的創始人,但是“華為女皇”等稱號一直伴隨著她。

在和任正非共事二十六年里,孫亞芳沒有錯過華為每一次的重大轉折,她用自己的雷厲風行,與任正非攜手打造了一個“左非右孫”的傳奇時代……

辭職入華為,快速升高層

孫亞芳是恢復高考后的首批考生,從孫亞芳大學老師的口中可以了解到,在大學期間,孫亞芳便彰顯了突出的領導才能。

在班里她很活躍,班里的一些重大集體活動都是孫亞芳來牽頭組織的,所以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

1982年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孫亞芳,靠著自己緊俏的專業很順利便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在新鄉國營燎原無線電廠工作。

但是孫亞芳在國企待了一年,發現這樣的安穩日子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便在隔年去了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

1985年,打拼僅僅三年的孫亞芳憑借出色的能力,被北京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挖去擔任工程師,甚至還在國家安全部從事過通信工作。

這樣的成就對于當時的孫亞芳而言,并不能使她滿足于現狀。

就在孫亞芳沉浸在研究所里時,1987年,深圳龍崗區有一家小公司正在艱難地成立了,這家小公司正是后來的“龐然大物”華為。

此時的任正非,還在為成立公司的兩萬塊錢而發愁,創業前期的華為走得更是跌跌撞撞。

在一位朋友的引薦下,孫亞芳認識了任正非。一見面,任正非就滿臉激動地向她繪制著華為的未來。

在常人看來,剛剛走上創業之路的任正非極有可能是個騙子,誰知孫亞芳卻聽得津津有味。

尤其聽到任正非日后想讓華為做到中國通信的龍頭時,孫亞芳開始考慮起了自己又一次的跳槽。

在孫亞芳的幫助下,任正非還籌到了一筆供起步華為度過艱難期的資金,這是孫亞芳第一次和華為命運聯系到一起。

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孫亞芳終于下定決心,辭去現有的高薪工作,加入這個成立才兩年的小公司。

此時的孫亞芳已經三十多歲了,在人生這個關頭,往往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接下來的一生,這也正是孫亞芳有勇氣和膽識的地方。

1989年,初入華為的孫亞芳被任正非安排擔任市場部的工程師。

在華為,孫亞芳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飛速進步,從工程師到華為長沙辦事處主任。

后來任正非將華為的市場和人力資源也全權交到了她的手中,將她升任為市場與人力資源的常務副總裁,讓她去開疆拓土。

人力資源、市場和研發這三個部門無疑是華為的重中之重,而孫亞芳卻憑一己之力,塑造了華為嚴密的市場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

打造嚴密市場體系,推動公司“狼性”文化

1995年,中國的電信設備市場結構開始發生改變,電信部門的設備采購全部要轉為招投標的形式。

而像華為這樣的設備商,他們的市場營銷方式和人力資源體系也必須從“打游擊”變為“正式作戰”。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孫亞芳第一次出手便震驚企業界。

1996年2月,任正非接到了孫亞芳提交給自己的兩份報告書,一份是述職報告,另一份是辭職報告。

大致內容就是,孫亞芳要帶領華為二十六個辦事處主任,為公司的體系改革主動做出犧牲,讓公司來決定改革后的人力需要。

這一次改革運動,直接促成了華為后來的干部能上能下的局面。其中有六名辦事處主任被置換下來,由新員工走上領導崗位。

這種自我否定的形式也強行推動了華為的市場策略,完成了從“公關型”到“管理型”的過渡。

此后,任正非在“集體辭職”4周年紀念講話中給予了孫亞芳很高的評價:

“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對構建公司今天和未來的影響是極其深刻和遠大的。如果沒有市場部集體大辭職所帶來對華為公司文化的影響,任何先進的管理、先進的體系在華為都無法生根。”

孫亞芳出手一鳴驚人,這是華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事改革,也是華為兩大支撐體系的轉折。

孫亞芳作為推動者,獲得了公司的金牌獎項,還被升職為華為市場常務總裁。權力越來越大的孫亞芳,很快便又提出了一份改革方案。

在當時,華為一直頭疼的是制造商的回款問題,由于回款太慢,華為的現金流每每出現問題,有時候員工甚至幾個月都拿不到工資。

這時候華為收到一筆貸款,就在華為一眾高層研究這筆資金該如何使用時,孫亞芳是唯一一個提出先發員工工資的那個人。

在她的提議下,員工們拿到了拖欠的工資,頓時干勁大漲,公司內部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得到解決。

目光長遠的孫亞芳又提出了“只有運營商贏得利潤,贏得生存能力,設備供應商才能生存”的改革理念。

改革意見送到任正非辦公室后,任正非只是囑咐道:“大膽放心地去干。”

剛剛發動一場巨大的人事改革,孫亞芳在同年又開始讓華為與各地的電信局合資成立子公司。隨后在短短兩年時間里,華為一共成立了十多家合資公司。

這種和電信局合作的形式,讓電信局和華為形成共同的經濟利益體,由此華為也就開辟了龐大的銷售渠道,綁定了許多的長期客戶,令人頭疼的回款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除此之外,孫亞芳還建議多多吸納郵電系統的員工入股華為。因為這樣可以使得華為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正是曾經在電信局工作的經驗,讓孫亞芳的腦海里,有了這樣一個百利而無一害的改革想法。

自此,華為的人力資源和市場營銷兩大體系,在孫亞芳先后兩次大手筆之下,已經趨近于完善,這也是為何華為從1996年后就開始了飛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1999年,由于孫亞芳的卓越貢獻,她被推選為華為董事長。

同年,華為市場部召開了一次常委會,討論的話題正是華為市場部干部的現狀。

席間,一名副總裁提出要在市場部實行競聘,因為市場部部分中層領導滿足于現狀,缺乏斗志,嚴重拖慢了市場部的發展。

此建議一提出,立馬得到了其余幾名副總裁的附和,可是這個方案偏偏到了孫亞芳這里被否決了。

孫亞芳之所以力排眾議拒絕了這一提議,是因為她認為競聘這種工作方式,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特殊做法。

華為的人力資源體系已經被打造得相對完善,對干部的評價系統也比較完備。

公司接下來應該要做的,是通過運作體系來考察干部,而不是通過施加壓力來形成競聘。

就這樣,幾位副總裁打磨許久的方案,被孫亞芳的片刻思考而擊敗。

針對幾位領導的擔心,隨之她提出了“狼性文化”,旨在讓進入華為的員工接受“狼性”的訓練,將每個人打磨成不屈不撓的進攻者,讓那些看輕升任董事長的高層領導心服口服。

助華為困境脫險,創“左非右芳”時代

除了能夠在順境中幫助華為一點一滴地成長,在逆境中孫亞芳同樣能做到挽狂瀾于既倒。

2003年,華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艱難期,這一次對內要提防叛出華為的李一男,對外要和起訴華為侵權的思科打官司。

華為原本逐年上漲的銷售額,卻在這一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

同時思科起訴華為盜用源代碼,要求華為停止生產,并對思科做出賠償和道歉。就在任正非頭疼之時,孫亞芳開始在背后為他出謀劃策。

首先孫亞芳建議任正非拉攏更多的盟友,也就是思科的競爭對手。

隨后她又向外界展示華為的工廠,讓人們相信華為不需要靠抄襲來完成制造,最后孫亞芳主動出擊上訴思科,讓思科偷雞不成蝕把米。

正是這一系列操作,讓華為在這場官司中贏得徹底,也讓任正非很快抽出身來專心對付李一男。

自此,“左非右芳”這個稱號在業內廣泛傳播,一些人也將她視為任正非的接班人之一。

相比較于其他領導的“戰略規劃和決策指揮”,孫亞芳更傾向于輔佐任正非,說她是任正非最出色的助手也不為過。

因為在整個華為,對任正非脾性和思想的理解,無人能夠出其右。

曾經孫亞芳給任正非寫了一篇報告,報告中提到了三個觀點,一是體制創新,二是讓個人成就欲望者成為英雄,三是具有自我批判能力。

這三個觀點得到了任正非極大的認同,在隨后任正非發表的《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中》,被他引用在內。

2000年,剛過完春節,華為全體員工剛剛來到公司,便拿到了任正非布置給他們的一次考試。

考試的題目是“無為而治”,要求在兩個小時內,寫出對公司的理解。

就在員工們要么抓耳撓腮,要么胡編亂造時,孫亞芳自信地寫出了一篇名為“不要挽狂瀾于既倒的英雄”的文章。

任正非看完全部的答卷后,唯獨將孫亞芳的這一篇挑了出來多次瀏覽,后來還被任正非刊登在了《華為人》的報紙上。

《華為人》

由此可見,“左非右芳”這個說法不僅僅源自孫亞芳的個人成就,更體現在她對任正非思想的執行、推廣和傳承之上,所以這個說法她受之無愧。

為了體現出孫亞芳絕對的權力,任正非將一半的事務都交到了她的手上。

在幾名接班人中,孫亞芳的權力最接近任正非,一些人事任免和機密文件,只要孫亞芳看過之后簽字,就可以拍板了,別人無權插手。

其次在華為公司級別的抄報上,或者是重要的文件中,其他總裁或副總裁出現在上面時,都要以名字的形式出現,而唯獨有兩個稱號是特殊的,那就是任總和孫總。

同級別的總裁見到孫亞芳也要稱呼一聲孫總,就連任正非在公開場合也是如此稱呼。

雖然在管理公司上是和風細雨,但是孫亞芳在訓斥下屬上卻和任正非有得一比。

在《走出華為》一書中講到,孫亞芳在訓斥一部分人時會比任正非更加嚴厲。

在整個華為,基本也就只有副總裁徐直軍敢和她理論兩句,其他人只有退避三舍的份,甚至連任正非也曾吃過“苦頭”。

有一次市場部正在開會,任正非正好路過聽了幾句,隨即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可當話音剛落,孫亞芳便站了起來反駁任正非的意見,將任正非弄得一時語塞,只好默默走開,“華為女皇”這個稱號也是由此而來。

大力吸納人才,功成退居幕后

華為不缺技術性人才,卻離不開和任正非比肩的孫亞芳。

華為這些年的管理模式,一直是以任正非為一把手,孫亞芳當二把手的高層管理模式。

在這樣的搭配之下,華為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便開始了自己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在人才的吸納方面,孫亞芳在人才的待遇方面從不吝嗇。

在2000年左右,華為便開出了本科薪水四千元、飯補八百元的豐厚待遇。

因此很多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幾乎被華為一網打盡,為華為的各個崗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由她構造的人力資源體系,也讓華為成為高收入的標志。

在華為2015年的年報上,公司一年花在員工身上的錢就有上千億,年薪超過八十萬的人數達到十七萬,一萬人年薪過百萬,達到五百萬薪資水平的也高達上千人。

除此之外,孫亞芳對于自己擅長的研發領域也有著貢獻。

研發這一塊雖然是任正非在做,但是在1997年,孫亞芳引進了集成產品研發和集成供應鏈管理模式,完成了華為業務流程上的大變革。

這次的改革,也讓華為的骨干力量從前端的市場銷售,延伸至后端的供應鏈和產品研發中。

就在孫亞芳還在董事長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時,2010年10月27日,網上卻傳出任正非為了讓兒子任平接班,孫亞芳被迫離職讓路的消息。

就在這個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時,任正非親自站出來為孫亞芳解釋,等到2011年新一輪的華為董事長任命結束,孫亞芳繼續擔任董事長,這些流言也不攻自破。

在隨后的幾年里,孫亞芳接連獲得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被《財富》雜志列入“亞太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女性”名單,榮登《福布斯》中國女富豪排行榜等。

對于這些身外虛名,孫亞芳卻看得很輕。

哪怕在2018年獲得福布斯杰出商界女性榜單第一名后,孫亞芳依然選擇了從華為董事長的位置退下,由梁華接任,讓新人有更多的機會。

在2020年,孫亞芳更是卸任了公司法定代表人,用半生的光輝完成了自己在華為的謝幕表演。

雖然她已退居幕后,但是華為的光榮史上會永遠留下孫亞芳這個名字。

對于華為,她用自己的才能推動了每一次重大轉折,對于任正非,她是其創業路上最佳的拍檔。

華為的“芳菲時代”雖然落幕,卻“化作春泥更護花”,滋養著華為繼續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參考資料

[1]《中外管理》,2017年第08期,《華為的“芳非時代”》

[2]《廣州日報》,2017年第12期,《華為董事會換屆:孫亞芳讓賢,任正非未退休》

[3]《中工網》,2018年7月16日,《“華為女王”孫亞芳》

關鍵詞: 華為女皇孫亞芳任正非背后的狠角色 多次挽救華為于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