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記者 陳美)訊,如何讓制造業和城市更智能,AI、大數據是一大關鍵。伴隨著《“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落地,越來越多人將聚焦到數字化應用中。
作為全國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一,數之聯是一家大數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并深耕智能制造與智慧城市兩大領域。2022年春節前夕,數之聯CEO周俊臨接受了《科創板日報》記者的采訪。按他的話來說,10年前,就進入大數據這一產業,但在計算機行業,20年前就已接觸。
從初創企業,到融資5次,再到啟動上市輔導,擬上市科創板。創業歲月中,周俊臨仍然記得當初的選擇:最開始做的是科研項目,其中既有國家研究課題,也有與華為等企業合作的項目。“合作后,發現商機,因此選擇創業?!?/p>
采訪當天,天氣依然寒冷,節氣上也剛剛過了大寒?!犊苿摪迦請蟆穪淼匠啥紨抵摽萍脊煞萦邢薰?,CEO周俊臨一身藍色毛衣,面帶笑意,他向記者講述了數之聯的創業歷程,以及數之聯對于智能制造與智慧城市的賦能。
進入華為供應鏈 與林業局和市場監管局有廣泛合作
以技術起家的數之聯,身為三大創始人之一的周俊臨是標準的工科男。
采訪中,周俊臨談到:在計算機領域里,最開始從科研做起。除了國家研究課題等縱向項目,還有與華為等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接觸中,周俊臨發現,這個產業有巨大商機。但從高校走出來,真正創業后,周俊臨才知道:一個公司形成業務,除了技術,還需要一個完整的產品。
“由于與華為合作順利,至今數之聯仍有華為的業務。相當于,我們已經進入華為產業鏈了?!敝芸∨R說道,具體到業務上,是數據分析。
“最開始,數之聯通過對電信彩鈴的分析,幫助華為判斷哪些彩鈴會受到市場歡迎,進而幫助企業做出選擇。現在,與華為合作的比較多的是遙感技術?!敝芸∨R回憶稱,通過AI+遙感技術,能快速完成對超大面積的森林監測。這相比人工巡山巡林,提高了很多效率。
正是由于市場需求疊加技術,數之聯獲得了多個政府大單。“對應到遙感技術的應用上,林業局可以通過我們提供的數據監測和分析,了解森林實際情況,包括森林長勢、面積變化等等?!?/p>
再者,智慧城市也十分需要AI和大數據。以智慧監管為例,周俊臨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工商局,食藥監局,質監局三局機構整合,在智慧城市新形勢下,市場監管面臨著新信息化手段支撐弱、監管數據挖掘不深、市場監管任務重和人員不足等矛盾。如何實現不同類型市場監管政務數據的有效整合,提升市場監管效能,是市場監管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向科技要解決方案,新型的市場監管需要綜合應用到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從而提高監管執法水平和執法能力,提高執法效率。
“這個市場很大的,屬于全國各個城市。因為它都需要智慧監管,可以說,應用非常廣泛?!敝芸∨R深有體會。
切入智能制造 用AI視覺檢測面板缺陷
當然,創業中,最讓周俊臨最有感觸地還是切入智能制造這一領域。
“經過多年努力,數之聯智能制造已在華東和華南深度扎根,客戶也包括了京東方、天馬微電子、上飛、上汽、惠科、華星光電(TCL)、等重點公司?!敝芸∨R介紹道。
就面板檢測來說,數之聯會對京東方、深天馬這些公司,針對性地推出“缺陷檢測”這一服務?!霸谥圃鞓I中,生產的產品需要進行缺陷檢測,數之聯通過AI、大數據服務,提升整體產線的良品率?!?/p>
采訪中,記者發現,數之聯提供的“缺陷檢測”服務,并不是簡單的數據識別。
“一方面,缺陷檢測需要AI視覺去檢測,但模型不僅是通過輸入幾百萬張照片,記住‘缺陷’就行了,還要告訴企業,具體什么位置出現了什么類型的缺陷。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缺陷?!?/p>
數之聯提供的“缺陷檢測”,服務準確率已經達到95%?!靶噬希艘惶炜?萬張,最后很疲勞了,但機器不存在這一問題,它可以持續的檢測。但如果機器出現問題,識別錯了,帶來的損失也將非常巨大?!?/p>
“每一張玻璃識別完以后,會根據它的狀態決定后續流程,如果明明沒有缺陷,卻識別出來了,后續走得流程可能就會錯誤。而一張面板價值約5-8萬人民幣,每條產線每小時要加工的面板數量多達幾十張,一旦出現這種錯誤,我們的項目就會對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敝芸∨R談到。
除了識別、分類、判別缺陷,也需要知道缺陷產生的根因。生產一塊面板需要經歷300多道工序,上萬個工藝參數,產生PB級數據量,周俊臨認為,整個面板生產的“缺陷檢測”,難點在于精確度,由于每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缺陷,使半導體生產的品質控制效率受到了嚴重影響。“在智能制造的今天,這些已知的‘缺陷’有600多種分類,有一些‘缺陷’出現的多,有一些出現的少。出現的少的,也能通過AI技術精確的找出,就很難了。”
周俊臨驕傲地稱,“目前,在面板“缺陷檢測”這一領域上,在市場上排名前10的企業,已有8家成為數之聯的客戶?!昂敛豢蜌獾恼f,數之聯在細分領域已成為龍頭。”
成立10年、融資5次 對科創板發起沖擊
作為深耕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兩大領域的科技企業,數之聯成立10年來,也經歷了5輪融資。
天眼查顯示,成立于2012年的數之聯,在第2年就完成了天使輪融資。當時的投資方是成都技術轉移集團,它是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國有獨資公司,主要圍繞成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債權投資等。
回憶起這筆投資,周俊臨稱,“第一筆融資,拿的相對容易。當時,成都技術轉移集團主要是看中了我們的技術能力,認為數之聯的技術團隊實力比較好。”
但之后的幾輪融資,卻沒有周俊臨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從2017年開始,周俊臨和董秘馮任遠就開始忙碌融資。“一輪融資完成后,馬上就啟動第二輪融資?!泵鎸C機構的投資,周俊臨也深感創業的不易:當時 ,他(馮任遠)不知跑了多少次,北京、上海、深圳,大概見了幾百個投資人,但最后有投資意向的,僅剩下十幾名。
但如何與投資人談判,又是幾番周折。面對投資人的要求,數之聯如何“還價”,最終簽訂協議,十分不易。在周俊臨看來,在經驗豐富的投資人面前,數之聯的底氣不能輸,但企業要發展,則必須拿到融資。
數據顯示 ,2017年以來,數之聯幾乎每一年都能獲得資本的青睞。其中,不乏銀杏谷資本、鼎興量子、普華資本等明星資本和母基金。
到2021年6月,數之聯完成上市前期最后一輪融資,當月完成1.6億元C輪融資,投資方為中科招商、兼固資本、中光防雷、鷹盟資本、西安龍鼎投資、晟川投資、興裕未來投資、四川省國資投。
對于此次投資,中科招商集團董事、聯席總裁薛來棟表示:“數之聯在幾家備投的企業中脫穎而出,是公司強大的科研隊伍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是我最看好的一支隊伍?!?/p>
投資方兼固資本董事長桂昭宇也稱:“數之聯專注于智能制造及智慧城市領域,在細分市場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幾位聯合創始人是中國大數據行業的領軍團隊,多年來持續深耕大數據領域,打造出多款成熟高效的應用產品,得到了多個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事業單位的高度認可?!?/p>
站在沖擊科創板的起點上,周俊臨說,公司會繼續搞研發,接受市場的檢驗。“因為技術是數之聯最堅實的底層?!?/p>
上市輔導備案顯示,數之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傅彥、周濤、周俊臨,三人合計直接持有公司 38.66%的股份。同時,通過成都數之聯共創同享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都數之聯同創共享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間接控制公司 13.67%的股份。輔導時間將從2022年1月持續至2022年6月。
屆時,《科創板日報》將持續關注數之聯上市進展。
關鍵詞: 數之聯沖擊科創板背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