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公布研究新成果:可將量子通信速率提升四倍

發布時間:2021-06-03 08:19:56  |  來源:IT之家  

6 月 3 日消息 據央視新聞,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兩個吸收型量子存儲器之間的可預報量子糾纏,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繼,為高速率、大尺度量子網絡的建設提供了全新的實現方案。

據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模式復用的量子中繼基本鏈路,如同“鵲橋”,可將量子世界里天各一方的“牛郎織女”間的通信速率提升四倍。

IT之家了解到,由于單光子在光纖傳輸中的指數級損耗問題,量子態在光纖中傳輸的距離被限制在百公里量級。為了建立起全國乃至全球的量子網絡,需要采用量子中繼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把長程糾纏傳輸的任務分解為多段短距離的基本鏈路,在基本鏈路上建立量子存儲器之間的可預報糾纏,然后利用糾纏交換技術把量子糾纏擴展至目標距離。

經過多年攻關,科研團隊成功使用吸收型量子存儲器演示了量子中繼的基本鏈路。一個基本鏈路由兩個分離的量子節點,以及中間站點貝爾態測量裝置組成。每個量子節點中除了“牛郎”“織女”量子存儲器之外,還各有一個糾纏光子對。實驗中,每個糾纏光子對中的一個光子被量子存儲器捕獲并存儲,每個糾纏光子對的另一個光子通過光纖同時傳輸至中間站點“鵲橋”進行貝爾態測量,測量的過程就是糾纏建立的過程。

一次成功的貝爾態檢驗會完成一次成功的糾纏交換操作,使得兩個空間分離 3.5 米的固態量子存儲器之間建立起量子糾纏,盡管這兩個存儲器沒有發生任何直接的相互作用。量子中繼基本鏈路的演示實驗中實現了 4 個時間模式的復用,使得糾纏分發的速率提升了 4 倍,實測的糾纏保真度達到了 80.4 %。該工作證實了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儲構建量子中繼的可行性,并首次展現了多模式復用在量子中繼中的加速作用。

該成果已于 6 月 2 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關鍵詞: 量子 通信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