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九年聯合培養、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于2020年起開始招生。培養具備“胸懷祖國、敢于擔當,團結協作、傳承創新,情系蒼生、淡泊名利,增強自信、勇攀高峰”暨“青蒿素精神”的中醫拔尖創新人才。
開放辦學,創新中醫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據悉,該本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將充分利用雙方優質課程資源、實訓實踐基地、知名科學家團隊、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重點科研平臺等優勢,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政治過硬,對中醫藥主體地位與中醫藥發展道路具有堅定的信念;掌握中醫學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良好的人文素養底蘊和寬廣的國際視野,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和較高的中醫臨床診療水平,在科學研究領域做出創造性成果的復合型人才。
根據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特點和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圍繞“5+4”序貫式人才所應具有的多學科、視野寬的特點,按照“重組與整合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銜接,人文與專業相融通”的原則,將本科、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內容融為一體,加強培養方案的整體化系統化設計,即強調一體化設計,又突出分階段評估,實現“醫教研協同、醫工理文融合、臨床實踐與科研創新同步”的人才培養新途徑。
本科階段培養中,對接中醫藥現代化要求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目標,整合優化傳統課程、建設新興交叉學科課程,探索實踐“一人一策”學習模式改革,根據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多學科交叉和個性化發展路徑,為后期科學研究的深度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同時雙方培養單位組建聯合學院,開展全程導師制度、導師團隊制度建設,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優勢有機結合,實現“早跟師、早臨床、早科研”,師承要素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研究生階段培養中,突破傳統的培養模式,通過雙方緊密型的聯合培養,加強前后期的有機銜接,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構筑中醫傳承和科研創新的教學合作平臺,實現以經典傳承、學術創新為導向的經典學習再提升,實現以研究成果為導向的科學研究能力再提升。科研教育階段(6-7年級),完成學位課程學習且考核合格的學生在國內頂級研究平臺或國外前沿實驗室進行嚴格的相關領域科研訓練。創新能力培養階段(8-9年級),選配國內頂級專家和研究平臺為導師和培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畢業后獲得博士研究生畢業證、博士學位證。
強強聯合,實現教學資源的集聚效能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生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因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于1955年,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是中醫藥行業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國家隊”。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培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當年經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教授申請創建了全國中醫研究班。1978年舉辦全國第一屆中醫研究生班,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這也是全國第一批中醫研究生。1985年招收首批中醫博士研究生。2005年成立中醫藥行業內第一個研究生院。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兩院院士7名,國醫大師7名,全國名中醫4名,岐黃學者19名,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05名。已培養40屆畢業生,其中大多數己經成為國內外中醫藥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和領軍人物。
上海中醫藥大學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中醫藥高校之一,是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中醫藥院校,也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由4名兩院院士,2名國醫大師,2名全國名中醫領銜的各級各類人才,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師資梯隊,有力推動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擁有3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學位授予專業覆蓋全部中醫藥學科,構建了體系化的醫學人才成長路徑。
上海中醫藥大學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將攜手并進,協同育人,致力打造科學研究能力和中醫傳承水平皆強的拔尖人才群體,力爭為未來中醫大師和科學家提供可孵化的“種子”。
關鍵詞: 中醫學屠呦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