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面條,很多人吃過,但很少人能寫對它的名字,甚至拿輸入法都打不出來。
沒錯,這就是著名的陜西 「biáng biáng 面」。
這是因為像biáng這樣的字太生僻了,所以電腦的字符編碼集一直沒有收錄。
然而,最近Unicode(統一碼、萬國碼、單一碼)宣布要發布13.0版本,劃重點:
將把biáng包括在內的4939個生僻字收錄到CJK 統一表意漢字的擴展G區中。
看看宣布時間和內容,嗯,現在已經生效了!
可以愉快的打出biáng字了?
答案是:別著急!
雖然Unicode收錄了biáng,也做了版本更新,但是文字編碼系統是內嵌在操作系統中的。
也就是說,還得等各個操作系統更新才有可能使用。
但即便系統更新,也只是說明能顯示biáng字,不再是像“□”這樣的亂碼狀態。
而至于我們能不能打出來這個字,還得看輸入法。
畢竟,biáng字連字典都查不到……
而且,biáng字有多種寫法,各地區用得還不一樣,哪個收錄到詞典里,其它地區的人可能也會不樂意吧。
坊間還流傳一個笑話,說是某屆全國面條比賽,「biáng biáng 面」因為打不出字,就沒入圍……
但也有學者呼吁,對“biáng”字做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將其收錄到字典:
biáng字是陜西老百姓群力創造的一個字,有關其寫法的口訣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它的出現既符合漢字創造發展的規律,同時還體現了陜西人的性格、品格和精神,其文化元素有十種之多,內涵十分豐富。
作為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biang”字,很有必要將其收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當中,讓更多人了解陜西文化,了解漢字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所以,等這些條件都滿足后,或許我們就可以打出biáng字了。
到了那天,估計朋友圈里會被biáng字刷屏吧。
更有網友聽說這個消息后,號稱要給自己孩子取名,除了姓,就用兩個biáng。
這位朋友,biáng字56筆畫,你孩子考試寫名字要112筆畫起步…….確定嗎?
關于Unicode
Unicode從1990年開始研發,1994年正式公布。是計算機科學領域里的一項業界標準,包括字符集、編碼方案等。
我們知道計算機只能處理數字,如果要處理文本,就必須先把文本轉換為數字才能處理。
而最早的計算機在設計時采用8個比特作為一個字節,而一個字節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數就是255(2^8-1=255)。
早期大名鼎鼎的ASCII (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一套電腦編碼系統),占用70-127來表示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比如大寫字母A的編碼是65,小寫字母z的編碼是122。
而要表示中文,顯然一個字節是完全不夠的,至少需要兩個字節,而且還不能和ASCII編碼沖突。類似的,韓文和日文也存在這個問題。
為了統一所有文字的編碼,Unicode應運而生。Unicode把所有語言都統一到一套編碼里,這樣就不會再有亂碼問題了。
它解決傳統的字符編碼方案的局限,為每種語言中的每個字符設定了統一并且唯一的二進制編碼。
除了Unicode13.0版本發布,將生僻字收錄進來,統一碼聯盟(Unicode Consortium)還推出了Emoji 13表情符號!
更新了共有62個新表情,如含淚的笑臉、北極熊、海豹、泡茶、皮卡、 火鍋 、茶壺、魔杖、甲蟲、皮納塔等。
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One More Thing
關于「biáng biáng 面」的由來,據說古代有位懷才不遇、窮困潦倒的書生經過一家面館時,被店家面條的香味所吸引。
吃完后便問店小二面條叫什么,店小二回答“biáng biáng 面”。書生飽讀詩書,卻不知biáng字怎么寫,店小二也說:“此名因聲音特色而起,沒人想過怎么去寫。”
書生因為沒錢,便說以寫biáng字來抵面錢。他一邊“造”字,一邊歌道: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咸陽……
書生寫罷,贏得滿堂喝彩。這個順口溜,至今仍被廣為流傳。
那么,今晚來碗「biáng biáng 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