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非常殘忍,竟然會對不構成威脅的無辜者下手?有時他們甚至不放過自己的孩子?這種變態行為是怎樣產生的?其目的是什么?
1658年,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總結稱,人類的存在是宇宙的榮耀,但也是宇宙的渣子!經歷人類歷史長河,人類本性的陰暗面似乎并未改變,我們擁有愛,但也擁有恨;我們幫助他人,但也傷害他人;我們曾伸出援助之手,但也將刀子插入朋友的身體。
如果某人出于報復或者自衛而發怒,我們都能理解,但當某些人有意傷害毫無威脅的人時,我們會問:“你怎么能這樣呢?”
人們做事的目的是獲得快樂或者避免痛苦,對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傷害他人會讓我們為他們承受的痛苦而感到內疚,同時我們并不喜歡這種感覺。這表明人們傷害無辜者有兩種原因——要么他們感覺不到他人的痛苦,要么他們喜歡感受他人的痛苦。
某些人傷害無辜者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仍發現了威脅,他們認為,那么不危及身體或者錢財的人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社會地位。這將有助于解釋一些令人費解的行為,例如:一些人故意傷害曾在經濟上幫助過自己的人。
自由社會理論認為,讓他人承受痛苦就意味著我們傷害了他們。然而,一些哲學家反對該觀點。在21世紀,我們還能將殘忍行為理解成正義之舉嗎?
虐待狂和精神病患者
某些人從傷害或者羞辱他人的行為中獲得快感,他們是典型的虐待狂。虐待狂比普通人更能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并從中享受這樣變態的愉悅感,至少他們會一直施虐,直到結束,最終才能趨于冷靜。
人們通常將施虐和殺人犯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還有一種施虐者并不極端,他們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每天習慣體驗“虐待行為”,他們被稱為“日常虐待者”。
日常虐待者從傷害他人或者看著他人承受痛苦而獲得快樂,他們可能喜歡場面血腥殘忍的電影,認為打斗更刺激,折磨人更有趣。這樣的日常虐待者人數不多,但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據統計,大約6%的大學生承認自己從傷害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日常虐待者可能是一個“網絡噴子”或者學校惡霸,在角色扮演網絡游戲中,他們通常會嘗試騷擾或者激怒其他玩家,在游戲中與其他玩家發生爭吵或者發起語言攻擊。他們會沉迷于網絡暴力游戲,他們玩得越多,就越投入,就會變得更加嗜虐。
與虐待狂不同,精神變態者不會傷害無辜,如果他們這樣做,那也是僅僅因為他們從中獲得快樂。精神變態者會表現出迫切獲得某種事物,如果傷害他人能使他們獲得,他們就會這樣做。
精神變態者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太可能感到憐憫、自責或者恐懼,他們能了解到他人的內心感受,但自己不會被他人感染。
精神變態者是非常危險的,數千年以來,人類通過法律制裁、道德約束等方式,使故意傷害、折磨或者殺害他人的人受到相應的處罰,然而,我們不得不否認精神變態是某人無端施暴的有力預言。
我們需要知道是否自己遇到一個精神病患者,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他的面部或者短暫的交流互動來進行判斷分析,不幸的是,精神病患者通常會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會注重自己的裝扮進行掩飾,試圖對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值得慶幸的是,多數人并沒有心理扭曲變態的特征,僅有0.5%的人被認為是精神病患者,然而,大約8%男囚犯和2%女囚犯是精神變態者。
但并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是危險的,反社會精神變態者可能會從吸食毒品或者從事危險活動中尋找刺激,親社會精神變態者是在大膽追求新奇想法的過程中尋找刺激,他們的創新行為塑造著我們的社會,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但是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這些變態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沒有人真實知道為什么某些人會成為虐待狂?一些人推測虐待狂表現的是一種適應性行為,在人們獵殺動物時幫助大家屠殺捕獲的獵物,其他人則認為這種變態行徑助長人們獲得權力。
意大利哲學家尼古拉·馬基雅維利曾說:“制造混亂的是時代,而不是人!”與此相一致的是,神經科學表明施虐狂可能是一種生存策略,是在艱難時期引發的。當某些食物變得稀缺的時候,我們的神經遞質血清素水平就會下降,該狀況下會使我們更傾向傷害他人,因為傷害他人會帶來快感。
精神變態也可能是一種適應行為,一些研究表明,較高的精神變態水平與較高的生育能力有關。然而其他人卻發現了相反的情況,原因可能是心理變態者在惡劣環境下有繁殖優勢。
事實上,精神變態者可以在不穩定、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他們的能力使自己成為操控者,他們的沖動和無所畏懼有助于自己承擔風險,短期獲得利益。
在電影《華爾街》中,精神變態者戈登·蓋柯賺取了數百萬美元,然而,盡管精神變態可能是企業界的一個優勢,但它僅能給予男性微弱的領導優勢。
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系也可以解釋精神變態為何存在,數學家埃里克·韋恩斯坦認為,更普遍的觀點是,不討人喜歡的人更具創新精神。然而,如果人們所處的環境支持創造性思維,行為怪異的精神變態者與創造性之間的聯系就不那么緊密了,一些思維敏捷的人能產生創新思維。
施虐狂和精神變態者通常會表現出一些特征,例如:自戀和權術行為,這些特征結合在一起,被稱為“人格黑暗因素”,簡稱D因素。
這些特征有很大的遺傳成分,所以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存在精神不正常,或者“人格黑暗因素”較高的父母可以通過虐待孩子的方式將這些特征傳遞給他們,同樣地,一些人經常看到“人格黑暗因素”人群的行為方式,也會受其影響,在減少殘忍行為方式具有發揮重要作用。
恐懼和人性喪失
施虐者會享受他人的羞辱和傷害,人們常說沒有人性的人會使我們承受更多痛苦,這些受害者會遭受施虐者辱罵,此后他們會更易遭受他人的攻擊傷害。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人打破社會規則,我們的大腦會認為他們的面孔不太像人類,這使得我們更容易懲罰那些違反行為規則的人。
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認為,人類最殘忍的行為可能是人性喪失,一些施虐者之所以傷害他人,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很難承受痛苦、羞辱和毀損。
例如:二戰時期德國納粹故意貶低辱罵猶太居民,他們還羞辱、折磨和殺害無辜的猶太人,這是因為納粹將猶太人視為公敵,認為對猶太人羞辱和折磨是“理所當然”的。
“行善毀損”
有時人們會傷害“有益的人”,假設你在玩一個投資型游戲,你和其他玩家有機會投資一個團體基金,投入的錢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該基金將向所有參與者支付獎金,無論他們是否投入錢。
在游戲結束的時候,你可以付錢懲罰其他玩家(基于玩家投資多少錢),這樣做你將失去賺取的部分錢,你還需要向選擇懲罰的玩家支付部分錢。簡而言之,你的行為是懷有惡意的。
一些玩家選擇懲罰那些投資很少錢或者沒有投資的玩家,然而部分玩家會付錢懲罰那些投資超過自己的玩家,這樣的行為似乎毫無道理,慷慨的玩家會對給你更大的回報,為什么要阻攔他們呢?
這種現象叫做“行善毀損(do-gooder derogation)”,該現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狩獵采集的原始社會,優秀的獵人會因為捕獲大型獵物而受到其他同伴的刁難和妒忌,盡管優秀的獵人會讓部落同伴們分享更多的肉。
“行善毀損”的存在是由于我們的反主導傾向,在上述的投資型游戲中,一個不擅長、不喜歡投資的玩家可能會認為更擅長投資的玩家會成為理想的合作者,會在游戲中逐漸占有主導地位,對自己構成威脅。正如法國作害伏爾泰所說的:“做的最好反而難以成功。”
虐待行為的未來
在電影《爆裂鼓手(Whiplash)》中,一位音樂老師使用非常極端的方法激勵自己的學生,我們可能面對這種超出尋常、殘忍的鍛煉時會畏縮,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表示,人們已經對殘忍的訓練方法感到厭惡。
尼采認為,非常極端、甚至殘忍的訓練方法可使老師對學生進行批評,但這是基于其他人的利益,人們也可以通過殘忍地對待自己,使自己成為期望的人。承受極端的訓練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勇氣、耐力和創造力,我們是否應該讓他人和自己都承受痛苦來提升能力呢?
我們現在知道遭受他人殘害將潛在可怕的長期影響,包括身心健康的損害,善待自己而不是殘酷地對待自己的好處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意識到。
同時,那些人們必須忍受痛苦才能成長的想法也是值得懷疑的,積極的生活事件,例如:談戀愛、生孩子和實現人生宏遠目標都能促進人們成長。
通過殘忍的訓練方法容易導致權力濫用和自私的施虐行為,我們應當用愛心幫助他人,保護他們不受貪婪、仇恨和恐懼的傷害,生活可能很殘酷、現實可能很殘酷,但我們可以選擇信心十足,勇敢地面對各種困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