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缺口大 薪資年年都在漲

發布時間:2021-06-30 08:49:35  |  來源:雷鋒網  

當下國內芯片行業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國內 GPU 初創公司如雨后春筍般陸續成立,“對標英偉達”是必備詞匯;

阿里、百度、字節等互聯網大廠紛紛跨界“造芯”,手機廠商緊跟投資布局半導體產業鏈;

再看科創板市值前十強,半導體公司占據半壁江山……

芯片行業似乎正在成為一個風口,曾經站在互聯網風口上分食一杯羹的速成培訓班從軟件編程轉向芯片,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已證明風口所在。

眼下芯片行業相關專業都迎來不錯的機會,但對于剛剛結束高考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的高中生而言,時間要延伸至未來十年,集成電路專業真的是值得選擇的專業嗎?

集成電路產業需求缺口大,薪資年年攀升

“現在相互挖人的情況很嚴重,所以我們這個行業同類型的技術人員成本實際比海外成本高。”

2019 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燮康在一次媒體采訪中向外界表達了對中國芯片人才發展現狀的擔憂。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 年-2020 年)》指出,按照當前產業發展態勢及對應人均產業推算來看,到 2022 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達到 74.45 萬人左右,但領軍和高端人才緊缺,另有數據顯示,我國芯片人才缺口已經達到 24 萬。

造成人才缺口的原因眾多,高校培養速度跟不上市場需求是其中之一。

在集成電路專業被確立為一級學科之前,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教授王志華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北大的本科生,每年就是不到一個班。近期每年培養出的符合人才培養素質標準的本科學生有十到二十名,十年培養一百名到二百名。其他集成電路的兄弟院校培養的是百名的量級,十年是千名。現在全國幾十所院校,滿足不了集成電路行業的人才需求,人才培養總量,不樂觀。產業人才的供給與產業發展的增速,不匹配。”

工作難度大、薪資水平低更是讓本就數量不多的芯片人才流失到專業課程高度重合的互聯網行業。BOSS 直聘《2019 年芯片人才數據洞察》報告顯示,2019 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月薪為 10420 元,十年工作經驗人才平均招聘月薪為 19550 元,僅為同等工作年限的軟件人才薪資的一半。

所幸的是,芯片行業所面臨的人才困境早已成為業界共識,國家通過各種政策大力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刺激產業價值增值,行業薪資有了明顯增長。據太和顧問調研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薪酬增長率為 8.0%,預計 2021 年仍將保持較高的薪酬增長率,預計為 9.0%。

另外,從 2017 年開始,各省市也紛紛出臺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政策,給予一定的補貼與鼓勵。上海、河北大力引進海外高端集成電路人才,南京、合肥、廈門、武漢、深圳等城市給予高端集成電路人才安居購房補貼,或保障子女教育福利待遇。

伴隨國務院發布 8 號文《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優化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環境,以及集成電路被寫入十四五規劃,未來芯片人才待遇將持續提升。

“芯片院校”更新升級,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

國務院 8 號文在去年 8 月公布了一個重要舉措:明確加快推進集成電路以及學科設置工作。2020 年 12 月 30 日,“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正式被設立為一級學科,由此引發更多院校重組或新成立集成電路學院或專業。

中國光學學會秘書長、浙江大學教授、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旭對此評價道:一級學科的設置會考慮未來 40 年到 50 年的社會需求,而未來將會是一個智能化信息的時代,芯片是實現智能化技術的基礎,至少還有幾十年的產業壽命,這是將集成電路作為一級學科的意義所在。

由此可見芯片行業形勢大好且前景廣闊,那么對于高中畢業生而言,當今國內有哪些可選院校與專業?

教育部尚未發布有關集成電路專業的大學排名,雷鋒網根據公開信息現整理出芯片行業部分院校信息,以供大家參考:

全國 39 所 985 院校基本都涵蓋集成電路專業或微納電子專業。

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8 所高校在 2003 年 10 月獲教育部、科技部批準,成為首批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單位,有歷史沉淀打基礎,專業實力水平更勝一籌。

其中,清華大學在今年 4 月發生最新變動,成立集成電路產業學院,下設固件器件與集成技術研究室、集成電路與系統設計研究室、微納器件與系統集成研究室、CAD 技術研究室、北京未來芯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大學微納加工中心等機構。

清華大學堪稱中國的“造芯孵化器”,自 1956 年成立半導體專業以來,培養了不少中國芯片公司的領軍人物,包括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兆易創新創始人朱一明、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等,且主要集中在上游芯片設計領域。

北京大學的軟件與微電子學院下設集成電路與智能系統系,信息科學院技術學院下設微納電子學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微電子學專家王陽元在該系任職 ,王陽元院士在 20 世紀 70 年代帶領團隊研制出了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另外與張汝京博士共同創立了中芯國際。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成立于 2013 年,學院前身是由謝希德教授創辦的半導體物理專業。2019 年,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在全國率先試點建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并并設有“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和“集成電路與系統設計”兩個二級學科。

需要強調的是,集成電路屬于交叉學科,涵蓋物理、化學、材料、電子、計算機等多個專業,因此并不是只有就讀集成電路專業才能踏入芯片行業,中微半導體董事長尹志堯就曾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念碩士;國科大“一生一芯”計劃中 5 名本科生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芯片從計算機學院順利畢業。

在 985 院校之外的 76 所 211 院校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福州大學三所高校也先后成為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單位。另有唯一的非雙一流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也在 2009 年獲批成為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除了高校積極建設集成電路專業,業界也在努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南京集成電路培訓基地就是一個例子,強化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打通人才進入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練就芯片設計九重境界,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就業前景,加上日漸升級的教育資源和培養模式,都是選擇集成電路專業的條件,但不容忽視的是,芯片行業壁壘高,本科生市場競爭力較弱。要想在薪資最高的芯片設計領域取得成績更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周期。

曾有業內人士在網絡論壇上發帖稱模擬集成電路設計要經過 9 個層次:

一層,對器件特性有基本了解,電路設計局限于照本宣科;

二層,開始理解電路設計,常常捧著教科書在草稿上狂算一氣;

三層,認為設計出真正能用的電路很難,認為博士論文和真正的芯片有距離;

四層,有過重大流片失敗的經歷,重新系統性學習大學畢業時賣掉的課本,逐漸明白芯片設計的本質是需要很多合理的折中;

五層,開始有比較熟悉的設計方法,但不知道如何優化手頭的工具;

六層,明白這個世界上只有最合適的設計,沒有最好的設計,且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設計方法;

七層,對高精度系統和高速度系統都有自己獨有的看法和經驗;

八層,成功做出芯片成為家常便飯;

九層,對很多電路都了如指掌,可以提前預測很多技術的下一輪發展方向,很少有畫電路圖的時候,多數時間在打高爾夫或釣魚。

顯然,練成芯片設計的九重境界至少需要十年專業訓練,本科生最終修煉成九層境界的機率微乎其微,當然 Jim Keller 是個例外。

“做芯片的人有兩種,要么是聰明絕頂,要么是白頭到老。”芯盟科技總經理謝志峰曾這樣描述芯片從業人員。

做芯片是辛苦的工作,在決定選擇集成電路相關專業之前,請做好心理準備,前方一定是荊棘坎坷和長路漫漫。

關鍵詞: 集成電路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