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冷知識!世界上真的存在無性別生物嗎

發布時間:2020-11-27 11:41:03  |  來源:蝌蚪五線譜  

Q1:如果A每次遇到B,就給A注射與愛情有關的激素,A會愛上B嗎?

表面上看這個想法聽上去似乎挺有道理的,想想看,A每次遇到B,就會得到和愛情有關的激素,被愛的感覺包圍,那A很容易將這種感受和B聯系起來,從而愛上B。

但仔細推敲,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愛情有關的激素”很復雜。

后葉催產素、去甲腎上腺素、性激素等一系列激素都與愛情有關,其背后的作用機制更是錯綜復雜,我們目前很難確定哪些激素以怎樣的比例配合,對愛情的產生最有利。

另外,愛情與激素之間的關系僅僅是“具有相關性”,而不是嚴格的“因果關系”。

這個怎么理解呢?

舉個現實中的例子吧,還記得出海的水手得壞血癥的故事嗎?后來,有人發現柑橘類水果可以預防壞血癥,水手們終于可以擺脫這一困擾。

我們可以說“吃柑橘類水果” 和“是否患上壞血癥”之間具有相關性,但并不能說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不是漂泊在海上,人是不會因為沒吃柑橘而患上壞血癥的。實際上,水手患上壞血癥的真正原因是缺乏抗壞血酸(維生素C)。

回到愛情上,激素雖然與愛情有某種關聯,但既然不是明確的因果關系,就不能認為可以靠激素獲得愛情。

最后,愛情可不僅僅與激素有關,這是一種基于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涉及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與心理變化的認知行為過程。

舉個例子,如果對方不喜歡貓而你恰好是個貓奴……

所以,讓我們一起做快樂的單身狗吧。

Q2:早上吃稀飯真的養胃嗎?

看來“稀飯養胃”的說法還真是廣為流傳呢~

稀飯是半流體食物,而且食物煮得比較軟爛,相對好消化,不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于消化功能較弱的病人或老人,喝粥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不能只喝粥哦)。

對于胃功能健全的健康人群,喝粥(無論早晚)的“養胃”功效微乎其微。與其喝粥“養胃”,不如保證飲食規律,杜絕暴飲暴食,這才是“養胃”的正確姿勢。

而對于罹患某些胃病(例如胃下垂、食管反流等)的患者,喝粥不僅不能養胃,還會導致病情加重。通常診斷出這類疾病,醫生都會叮囑患者盡量少吃流質食物。

最后要說的是,我們日常說的“養胃”,指的是讓胃保持正常的運轉狀態,并不是治療胃病。

如果懷疑患上胃病,千萬別指望稀飯能起作用,還是盡早去醫院檢查為妙。

Q3:存在無性別的生物嗎?

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容易回答呢。

表面上看,性別描述的是有性生殖過程中,親代之間的差異,那如果親代之間沒有差異,是不是就可以認為這種生物沒有性別呢?

例如蝸牛就是一種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動物,那我們應該說蝸牛不存在性別,還是說蝸牛既當爹又當媽呢?

目前大家普遍認可的觀點是,性別的存在與減數分裂有關。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發生重組,后代因此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性狀組合,這是有性生殖存在的重要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蝸牛生殖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所以蝸牛應該是兼具兩種性別,而不是沒有性別。而細菌、病毒(但病毒算不算是生物還有爭議)這類生物,不存在減數分裂的過程,可以認為不存在性別。

不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性別與個體間遺傳物質的交換有關。細菌在接合生殖過程中,會將部分遺傳物質通過暫時形成的原生質橋單向轉移到另一個細菌并進行基因重組。這么看來,細菌也存在性別。

但病毒復制過程中不涉及遺傳物質的交換,所以病毒依然可以看成是沒有性別的生物。

至于雌雄兩種性別的存在是不是一種巧合,雖然現在還沒有人能說出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生物不斷進化產生性別,但性別的出現讓生物更有能力應對變化的環境。與其說這是一種巧合,不如說是進化的選擇吧。

Q4:蟻穴有多深,會鉆到地殼附近嗎?

蟻穴很常見,但其內部的世界我們知之甚少。

不同種類的螞蟻,其蟻穴深度不同,但多在距地表40厘米以內,1米以上的蟻穴相對罕見。

研究人員曾經挖出過深達8米的龐大蟻穴,如果按照螞蟻和人的身高比例計算,相當于深1000米!

地殼(crust)指地球表面至地下莫霍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地殼與上地幔的分界面,是一個突變的邊界)的部分,在大陸之下,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5千米。

蟻穴的深度與地殼的厚度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么看來,螞蟻就在地殼最外部薄薄的一層空間內活動,當然也就是在地殼附近了。

Q5:人類為什么沒有進化出超敏感的“神級”感覺器官?

很多動物的感覺器官靈敏度遠勝人類,例如貓有強大的夜視能力,狗能嗅到微弱的氣味,蝙蝠能發出并“聽到”超聲波等,相比之下,人的感覺器官就是低配版本。

為什么人沒能進化出最強感覺器官呢?蝌蚪君覺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沒有必要?;蛟S有人覺得各項能力都是越強越好,但自然界真實的情況往往是夠用就行,甚至是過猶不及。

例如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對抗原的反應過于微弱,人就無法有效抵御病毒,反之,對抗原的反應過于強烈,又會導致過敏反應,只有強度適當的免疫反應才有利于人的生存。

另一個原因,是人類能夠獲得的能量有限。要知道,感覺器官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把各種感覺器官的敏感度都推向極致,就需要提供相應的能量支持。

但人的各項活動都需要能量,尤其是大腦,這可是耗能大戶。能量就那么多,必須做出取舍,于是人類權衡利弊選擇將能量優先供給大腦,僅保留有限的感覺能力。

那基因突變可能產生“神級”感覺嗎?因為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單從理論上來講,會發生這樣的突變,但從現實來看,這樣的突變顯然未能保留下來。

看來,成“神”暫時是無望了。

關鍵詞: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