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為賊,終身為賊”!瑞幸到底捅了多大簍子?

發布時間:2020-04-29 17:15:03  |  來源:態℃  

4月27日,一張“瑞幸被相關部門接管”的截圖在網上瘋傳。

網易科技記者在上午九點多到達瑞幸總部,發現確有數名審計人員進入,而后中國證監會依據“長臂管轄權”派駐調查組的信息傳來;下午一點半左右,有工商執法人員進入神州優車集團大樓。

下午三時許,瑞幸咖啡發布聲明稱,目前,公司正在積極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對瑞幸咖啡經營情況相關工作的了解,公司及全國門店運營正常。而記者在神州優車外部等到晚間八點半左右,才看到執法人員驅車離開。

同時,瑞幸也于27日在App首頁更新信息:第9期百萬大咖暫停一周。瑞幸于今年3月開啟了逐鹿“百萬大咖”活動,目前已經進行八周,消費者每周消費滿5件商品(去年則為7件),就可以均分400萬。今年已經是第二季,比上一年還要瘋狂,燒錢6000萬(去年為5000萬)打造一波聲勢。

瑞幸在這一周停止了現金分享活動。瑞幸官方解釋,暫停該活動,是因為“五一長假即將來臨,“百萬大咖”活動也要放個假。4月28日到5月4日暫停一周,5月5日第9期繼續。目前瑞幸咖啡充值頁面已經變為充2增1,充5贈3,充10增7,相比之前只能充2贈1的優惠力度又加大了。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瑞幸造假風波已經影響到其既定經營政策,并且受到中美證監會高層的高度“關注”。

瑞幸到底捅了多大簍子?

過去一個月來,瑞幸自爆財務造假,愛奇藝、好未來等中概股相繼被做空,業界普遍認為,這是瑞幸造假后引發了中概股的連鎖反應。

4月2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杰伊-克萊頓(Jay Clayton)上電視,罕見地指明中概股風險。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美國證監會主席在電視上公開提醒投資人不要投資中概股,這也是最近三日內,克萊頓第二次公開提示中概股投資風險了。美國證監會主席,會計準則委員會主席,各部門負責人此前聯合發布公告,提示中概股的風險,特別是無法檢查審計工作底稿。

“與美國國內相比,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信息披露不完全或具有誤導性的風險大得多,并且在投資者受到損害時,獲得追索的機會要小很多。”這樣的聲音似乎釋放出來更多信號,

在這份報告里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被提及21次,同時,據外媒報道美國鷹派議員和部分前官員正努力說服特朗普政府讓聯邦雇員退休金計劃停止投資中國企業股票。

在國內,證監會與銀保監會針對瑞幸造假事件相繼發聲。

4月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聲明稱,強烈譴責瑞幸咖啡財務造假,將按照國際證券監管合作的有關安排,對相關情況進行核查。4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發布會上表示,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性質惡劣、教訓深刻,銀保監會將堅決支持、積極配合主管部門依法嚴厲懲處,對財務造假行為始終保持零容忍的態度,共同維護好良好的市場環境。

據了解,在瑞幸自我披露財務造假后不久,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已向中國證監會發函,與證監會就雙方配合對瑞幸咖啡進行徹查一事進行溝通。27日晚間,中國證監會也正式回應自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以來,第一時間對外表明嚴正立場,并就跨境監管合作事宜與美國證監會溝通,美國證監會作出了積極回應。

中國證監會指出,一向對跨境監管合作持積極態度,支持境外證券監管機構查處其轄區內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在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多邊備忘錄等合作框架下,中國證監會已向多家境外監管機構提供23家境外上市公司相關審計工作底稿,其中向美國證監會和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提供的共計14家。此外,2019年10月中美雙方對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存放在中國內地的在美上市公司審計工作底稿調取事宜也達成了共識,目前合作渠道是暢通的。

在證監會已經成立調查組進駐,并有工商執法人員調查的情況下,博星證券研究所所長邢星認為其實在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就已經賦予了證監會“長臂管轄”的權利,凡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活動,只要擾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市場秩序、損害了境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那么都會依據本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并追責。

邢星對長臂管轄權進行了相關解讀,他表示該權利之前主要是美國民事訴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當被告住所不在法院所在的州,但和該州存在某種聯系時,就該項權利要求而言,該州對于該被告具有屬人管轄權,可以在州外對被告發出傳票。因此此次證監會依據新的證券法,對瑞幸咖啡進行查處,意味著成為中國證監會長臂管轄權的第一單。

法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劉安認為最終很有可能已經就專案的跨國監管形成諒解備忘,由中國證監會主持調查,由美國證監會處罰,在美并行中小投資者集團訴訟;或者中國證監會依照《證券法》規定行使域外管轄權展開獨立監管調查并處罰,嗣后有條件協助美國證監會,視情況提供相應底稿,兩種方式都有可能。

同時,兩位專家均表明,這也說明了,高層對于上市公司造假、欺詐、違規操作的零容忍,且后續的監管力度有望愈發增強。此次中國證監會的介入一方面會對整個事件的進展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畢竟瑞幸咖啡屬于中國企業;另一方面更多是對于上市公司日常經營規范的一種震懾,因為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加強各個層級的監管是必然事件,而資本市場作為重中之重,自然也不會獨善其身。

“一日為賊,終身為賊”

針對瑞幸財務造假事件,金融專家陳思進教授表示在三個層面應該受到關注,第一是對新經濟,也就是互聯網經濟的反思;第二是美股可能會出現對中概股的整體質疑,目前已經顯現出來;第三是有可能發生更為嚴重的引發對中國企業、中國市場的整體質疑,特別是在貿易戰和新冠疫情之下,瑞幸事件無疑是雪上加霜。

陳思進在中美資本市場研究多年,據他觀察,在不少美國投資者眼中,中國互聯網電商比美國更具吸引力和想象空間。瑞幸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的咖啡故事。他本人認為瑞幸的模式本身也并沒有太大問題,在陳思進看來,瑞幸完全是用互聯網的思維,用線下線上的形式迅速鋪開,中美多家互聯網公司都是在如此做,中國有拼多多,美國有亞馬遜,只是有待于成長為頭部并且實現盈利。

“作為頭部企業,經過流量不斷的增加,現金流不斷,經歷了長時間的虧損之后前兩年才盈利。瑞幸做到某一天,有一個拐點來了,哪怕一杯賺一分錢,也就賺了。”只是此次瑞幸造假事件后,美國證監會主席也提醒新興市場發行人信披風險,陳思進認為確實需要對類似“新經濟”進行反思。

“瑞幸事實上已經是在成功的路上了,如果不是造假和欺騙,它是非常成功的。只是瑞幸已經犯了美股市場的大忌,這是個致命的錯誤且不可饒恕,一日為賊,終身為賊。” 陳思進表示中概股雖在美股中占比不大,但對于大多數美國投資者而言,不可能詳細了解其中各個公司的詳情,中概股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個整體,很容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當下疫情之下,貿易不樂觀,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可能會引發中國市場的不良反應。

邢星認為,此次證監會進駐后,目前已經開始對瑞幸財務狀況開始進行審計,一旦實錘,則在新證券法的標準下,瑞幸不但會面臨行政和刑事的處罰,而且還將遭到投資者的巨額索賠。

在目前中美上市制度與資本市場有相當大的差異下,瑞幸造假事件不再是孤立事件,所引發的中美兩國關于股市與資本的思考與討論正在陸續發酵中。目前除了在美國應對集體訴訟外,日前已有國內投資者起訴瑞幸咖啡,并向廈門中級法院(瑞幸咖啡注冊地法院)郵寄起訴書申請立案。

邢星談到實際上,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日益開放,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是必經之路。此次新證券法的頒布就是要加強對上市公司造假、違規、欺詐的處罰力度。即便沒有美國證監會及相關人士對中概股的態度,未來對境內外上市公司擾亂中國境內市場秩序、損害投資者合法利益的行為都將會受到嚴懲,只不過此次瑞幸造假恰好打響了“第一槍”。

中國資本市場由于成立的時間晚于發達國家,因此邢星認為在監管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一些漏洞,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制度性建設也會愈發完善。瑞幸咖啡作為引發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導火索,未來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也會加大管控力度,促使信息更加透明、公開,以維護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不受損害。

陳思進較為看好瑞幸的商業模式,認為不無可取之處,但他強調,財務造假和商業模式要分開,是兩件事情,不要因為財務造假而一棍子把商業模式也給打死和否定。“不管怎么說,財務造假在美國犯了大忌,要罰到傾家蕩產,是坐牢的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陳思進提到瑞幸咖啡的風波肯定會殃及普通員工,無論是員工上崗還是收入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一家企業不能弄虛作假,既是對企業的負責,也是對社會的賦能。

全國企業合規委員會副主席王志樂表示,中美貿易戰特別是新冠疫情蔓延以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企業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在全球市場上把競爭機制發揮到極致。當時,往往忽略了競爭規則或者缺乏規則意識。貿易戰和新冠疫情蔓延將帶來各國市場監管強化,僅有競爭意識而缺乏合規意識的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面對全球市場新規則是企業今后國際化不能回避的難題。中概股的遭遇敲響了警鐘。

劉安還提到如果證監會真的決定行使《證券法》中規定的域外管轄權,對于瑞幸境內經營實體的財務經營狀況進行全面監管檢查,對于瑞幸涉嫌財務造假事件的處置無疑能起到加速水落石出的積極作用,而且案件的宣示意義在于昭示中國證監會掃除監管盲區,維護中國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主體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信譽的決心,中概股境內實體的財務信披的真實準確完整可理解性將成為證監會監管關注的重點之一。

關鍵詞: 瑞幸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