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規模和數量正持續下降。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797家,貸款余額9241億元,相比2018年末減少304億元。同比2018年上半年,小額貸款公司數量減少597家,貸款余額減少522億元。
事實上,自2016年來,小貸公司的數量已經減少了1113家。業內普遍認為,壞賬率攀升、融資困難等因素是導致小貸行業不斷緊縮的原因。
日前,金一文化(4.390,0.06,1.39%)(002721.SZ)稱擬以不低于6.42億元轉讓其所持卡尼小貸公司股權。對于小貸業務的退出,金一文化公告表示“集中主營業務發展”。
但與此同時,富森美(11.470,0.04,0.35%)(002818.SZ)擬出資5億元設立小貸公司,稱設立小貸公司可以“進一步完善公司服務體系”。
上市公司剝離小貸等類金融業務已經是普遍現象,此時有公司“逆勢”布局意味著什么?對于小貸行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會在何方?
凈利下降不良增
值得一提的是,卡尼小貸的凈利潤最新的數據同比下滑。
根據金一文化公告,2015年金一文化向卡尼珠寶支付現金購買卡尼小貸60%的股權,交易對價為4.8億元。根據交易對方承諾,卡尼小貸2015年~2018年度承諾凈利潤分別不低于5500萬元、7000萬元、8500萬元和9700萬元。而卡尼小貸的盈利能力也一直發揮穩定,業績承諾的四個年度均完成了承諾凈利潤,在 2018年度,其凈利潤達1.01億元。
對于小貸行業整體不景氣,卡尼小貸始終保持利潤穩定上升的原因,金一文化告訴記者,卡尼小貸主要開展珠寶行業供應鏈金融業務,供應鏈貸款主要模式包括訂單貸款、應收賬款貸款、門店貸款等多種方式。2018 年,卡尼小貸加強風控管理,確保每筆貸款運行正常,同時針對不良貸款進行積極催收,加大不良貸款回收,另一方面將資金用于抵質押及擔保措施較為優良客戶,從而在該年度凈利潤有所增加。針對不良貸款,卡尼小貸按照金融機構風險特征計提了貸款損失準備,并按照相關規定足額計提減值準備。
但《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上半年卡尼小貸實現營業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28.38%,凈利潤卻不升反降,同比減少61.86%,為1813.49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為-1.86億元。
不過,這種營業收入上升,凈利潤卻下降的情況在小貸行業內并不是特例。
根據第一網貸數據,2019年上半年,新三板小貸公司整體營業收入同比上升4.71%,凈利潤同比下降72.57%,不良貸款上升90.60%,不良貸款率翻番至24.43%,員工人數下降10.77%。
對于2015年看好小貸行業收購小貸公司控股權而今又剝離小貸的原因,金一文化方面表示,2015年,公司計劃將業務拓展至小額貸款的類金融業務,發揮卡尼小貸在金融服務業的優勢,調動資金支持上市公司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購買卡尼小貸股權。
“(而現階段轉讓)是因為一方面,公司控制權變更后,海科金集團及海淀國資中心給予公司有力的資金支持,使公司流動性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是根據公司目前戰略規劃,公司未來將全力集中主營業務發展。”金一文化補充道。
為何公司流動性得到保障會成為剝離小貸公司的原因?
行業人士告訴記者,根據《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小額貸款公司可以在凈資本50%的范圍內向銀行融資,融資金額可以全部用于對外發放借款。“這部分資金有時可能會放貸給小貸公司股東關聯方。”
“逆勢”進場
與金一文化成立初衷類似,富森美在公告中表示,設立富森美小貸公司,能夠進一步完善公司服務體系,實現產業和資本的深入融合,更好地為賣場商戶及其他中小微企業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低成本流動資金需求,盤活商戶的資金供應鏈。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表示上市公司切入小貸行業通常來說是手握不錯的項目源,如果加上良好的風險管理,利潤相對較為可觀。
記者注意到富森美在公告中也曾表示“開展小貸業務有利于增加公司收入,增強盈利能力”。
不過,在上述公告中,富森美也表示,設立小貸公司存在政策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例如“小額貸款公司對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起到了補充的作用,其意義重大。但小額貸款公司有別于正規商業銀行和民間借貸,行業可能面臨法律地位不明確,央行、銀保監會等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變化等問題。”“因經濟形勢變化,市場競爭加劇,央行利率水平等因素的變化,而導致小貸的盈利能力、壞賬率、利率水平受到一定的影響。”“小額貸款的借款人多數為企業和個人,可能面臨借款人償還能力不足、惡意違約、信用欺詐等信用風險。”
富森美擬成立小貸公司的舉動很快就引來了深交所的問詢函。在問詢函中,深交所也問及富森美對于不良貸款率等核心指標的風險控制措施。
實際上,風險管控一直是小貸行業的難點。
此前,合肥國正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正小貸”)曾先后與上市公司ST冠福(2.130,0.00,0.00%)(002102.SZ)、金盾股份(10.160,0.17,1.70%)(300411.SZ)發生借款本金分別為1500萬元、4000萬元的借款合同糾紛。通過梳理裁判文書記者看到,其還與某建材有限公司發生3200余萬元借款糾紛,與某置業公司發生借款本金及利息共計3000余萬元糾紛等等。
記者注意到《中國普惠金融報告》(以下簡稱“普惠金融報告”)曾指出,由于運營資金規模過小,可覆蓋的客戶過少,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為了快速實現高收益,小額貸款公司往往不重視對草根客戶的開發、維護和服務,不重視培育小額信貸機構自身的商業模式,往往偏離“小額、分散”之路,步入簡單粗放的類銀行模式,把“大客戶”和“富人”作為目標,直接與商業銀行開展競爭,但其資金成本、利率水平和風險管控能力又無法同商業銀行相比。
“從小貸公司的角度來看,如果服務于借款金額相對較大的客戶,那么可能會與銀行的客戶有相對較高重合度。這部分‘大客戶’無法避免會遇到一些被銀行風控拒絕的,或者已經從銀行獲得融資,但仍然通過小貸公司進一步加大杠桿。”陳文說。
不過,如果不把“大客戶”作為目標,專注“小額、分散”的話,可能同樣也會面臨一些壓力。
在資金成本、資金來源都不占優的情況下,對于小貸公司至關重要的就是做好風控,與正規銀行業金融機構錯位化競爭,瞄準一種細分市場中的差異化客群,但這樣也會存在一些逃廢債壓力。
關于逃廢債問題,在陳文看來,目前更多的是還款意愿的問題。“還款意愿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強化,如今央行到地方持續加碼打擊逃廢債,未來我們也期待小貸公司能接入央行征信,包括期待小貸公司相關的《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順利出臺,明確小貸公司的法律地位,使得小貸公司相關利益訴求更多得到司法支持等等,都對緩解小貸公司逃廢債問題有所幫助。”
在“大客戶”與“小額、分散”都會遇到壓力的情況下,除了經濟效益,回到小額信貸的普惠本質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啟發。
9月20日,央行發布《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8》,記者注意到在推進市場化改革,構建更具競爭性的農村金融體系要求下,就重點提到了規范發展小貸公司等非存款類放貸組織,積極發揮其服務鄉村振興的有益補充作用。
對此,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告訴記者,中和農信的小額信貸項目,與其他小貸公司相比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比如客戶更加下沉,貸款額度有上限沒有下限,現在的戶均余額在2萬元左右。根據小額分散的特點,強調后臺技術的支持,實現了機構管理和運營的數字化,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比如說無紙化辦公,所有的操作都是在手機系統上完成的,包括流程審批、通知下發、線上學習等,這樣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
對于風險管理這一小貸行業普遍痛點,中和農信表示,從中和農信農村金融市場經驗來看,給農戶提供適合的貸款產品,風險控制的重點不在農戶,而是內部操作風險控制。從中和農信目前產生逾期的貸款來看,絕大部分是內部原因,尤其是員工違規操作造成的。而中和農信已經總結出一套適宜農村、圍繞員工的風險控制體系,而這套風控體系主要圍繞內部員工進行。
在上述提及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出小額貸款公司在堅持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原則下自主選擇貸款對象,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應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鼓勵小額貸款公司面向農戶和微型企業提供信貸服務,著力擴大客戶數量和服務覆蓋面。
關鍵詞: 小貸公司